首页 资讯 宝典 法眼 生活 司考 图片 文书 咨询 律师

法治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汽车 数码 法治 消费 娱乐 教育 热评

面向律师服务律协,无讼与上海、福建、陕西律协达成正式合作

来源:it资讯网 作者:静文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24 16:18

  2020年初,无讼蒋勇律师联合43家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战‘疫’公益培训”汇聚了70余位名师学者、资深律师,举办了60余场贴近实务和热点的课程,先后推出了6大明星栏目,累计180万人次在线观看学习,创造了法律界单场直播超30万人次的观看记录。

  这是缘起,我们在继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在此背景下,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依法治国的思想精神,全面推进与加强行业的基础建设、提升律师综合素质、指导当地律师工作成为各地律协的重点工作方向。

  在过去几年中,无讼帮助了超过12余万继续教育、实习律师在线上学习提升自己,全国各地的律师们共完成了千余门课程学习,累计听课时长超8500万分钟,并得到了多地律协的好评。尤其是在疫情反复的近两年,每一位律师都开始尝试用线上学习的方式为自己充电,补充实战经验与技能。

  今年,无讼又陆续与上海、福建、陕西等律协达成正式合作。从各地律协对培训课程的需求出发,无讼为上海、福建的律师开通20门优质线上公益课程,通过为期半年总时长40小时的课程体系,覆盖律师群体成长周期必修的五大类优质内容,助力疫情期间律师群体的技能与实务学习;

  而在陕西省律协培训中,还为实习律师打造了专属的岗前培训内容。实习律师们可以通过必修课加选修课共半个月的时间,全面掌握律师行业入门的四大方面内容并完成认证,提升实习律师的综合素质。

  从2020年与第一家律协达成合作起,无讼已经陆续组织了270余场直播课程,与54家省市律协达成合作关系,其中与27家省市律协达成继续教育培训、实习人员岗前培训等深度合作关系。

  选择无讼,源于信任,也是不二之选

01

受认可的师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律协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无讼拥有行业内成熟的讲师专家资源库,包括数十位“五院四系”的知名大咖教授、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上百位国内顶尖律所主任、合伙人以及前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前资深检察官、仲裁委仲裁员等,汇集法律界各领域权威大咖师资力量,有着绝对的讲师优势。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律协服务的根基。无讼研究院深耕律师培训服务多年,自有专业的课程研发体系。从“律师的发展”“业务种类”“法律解读”“实务技能”到“管理思维方法论”等等,课程种类全面覆盖,还有能够拓宽律师知识面的通识课程。

  优质的课程内容,是律协服务的保障。无讼研究院特别组建专业的课程研发团队,制定科学严谨的课程生产策略,严格依照专业标准化流程进行课程研发。通过需求调研、选题筛查、讲师邀请、结构确定、提纲打磨、制作定稿,整套完备的步骤来保障产出课程内容的质量。

02

技术优势和信息安全保障

  为了更好的做好律协培训服务,无讼发挥自身技术实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的配套服务上针对律师学员和律协管理者都有满足其诉求的可视化工具。匹配每一家合作律协的实际情况、地域特色,制作专属学习提升方案,从而满足具体的培训需求,切实提升培训效果。

  而最为重要的信息数据安全保障,无讼严格遵守双方协议。无讼不仅拥有公安部颁发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第三级)》(证书编号: 11010150017-00001),代表着全国商用信息系统的最高安全级别。此外,无讼已获得网址安全评估技术专业委员会出具的《安全测试报告》,经过注入、跨站、越权、CSRF、中间件、规避交易、信息泄露、业务等安全验证,被评定为五星级,系对抗黑客攻击的最高安全级别。据悉,在全国同行业友商中仅有无讼已取得以上安全证书。

03

面向未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何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地应用于律协合作中,从而为更多律协伙伴提供服务。无讼团队继续深耕细作,结合多年律师培训服务经验,从律协的实际需求出发,精选出贴合不同阶段律师学习成长的优质课程,研发出包含“继续教育培训、实习律师培训、课程加油包(公益)”三位一体化的成长型培训体系。

  作为律协在教育培训方面的课程助力和补充。无讼希望通过优秀的讲师、体系化的课程、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帮助律师群体专业和实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未来,无讼将持续与各地律协加强深入合作,积极把线上律师培训业务落地,为律师群体提供全年继续教育、实习律师培训的专业服务。共同推进各地律师行业的深入交流,与各地律协一起,为广大律师群体的成长持续贡献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责任编辑:静文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法治中国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