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宝典 法眼 生活 司考 图片 文书 咨询 律师

法治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汽车 数码 法治 消费 娱乐 教育 热评

钱梦蝶律师:NFT网络拍卖,须要注意哪些合规要点?

来源:it资讯网 作者:小仙女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8-18 11:00

  NFT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实物/无形资产数字化上链形成的非同质化代币。在法律上,我们认为NFT是《民法典》规定的虚拟财产。NFT+的各种形式,是否还存在法律上的其他定义,需视不同的应用而言。

  NFT网络拍卖平台资质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NFT网络拍卖平台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区块链技术、网络平台服务、拍卖活动,分别对应三项必备资质。

  网络拍卖平台借助区块链发行NFT,这是其与一般网络拍卖的不同之处。比如蚂蚁链粉丝粒小程序开展NFT拍卖,就是采用了蚂蚁链区块链技术,利用蚂蚁链保证NFT数字作品的信息存证和唯一标识。目前市面上区块链信息服务鱼龙混杂,网络拍卖平台开展NFT拍卖前,建议选择已经完成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且较安全稳定的区块链Baas平台以顺利落地NFT应用。

  网络拍卖平台作为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展业前应先取得ICP许可。未取得许可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擅自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将导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的行政处罚。

  拍卖机构需经批准取得拍卖资质,拍卖机构若未取得拍卖许可资质,接受委托人委托为其拍卖的,根据《拍卖法》相关规定,由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改正并予以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尤其是在NFT火爆的现今,务必注意擅自组织拍卖活动将面临承担行政甚至刑事责任的风险。

     防范NFT网络拍卖风险

  一场NFT网络拍卖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包括网络拍卖平台、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方(或与平台是同一主体)、送拍方、所有人/权利人、竞买人(不特定公众)、买受人。首先,需厘清各方主体的法律关系,以清晰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分配。

  拍卖开始前,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方与平台先缔结合作关系;所有人/权利人与送拍方之间形成隐名代理关系;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与送拍方或所有人/权利人之间形成关于信息使用、数字化的合同法律关系。

  在竞拍中,拍卖平台是居间方,不代表买卖任何一方,平台与竞买人、送拍方均为居间合同关系。

  拍卖成交后,买受人与送拍方之间形成买卖合同关系。

  NFT网络拍卖中,尤其需注意相关权利的授权,如实物/无形资产数字化上链的过程中涉及到所有人/权利人对收集信息、数字化的授权;送拍中涉及所有人/权利人对于委托拍卖的授权。

  拍卖法律关系并不是单一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是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形成的数个法律关系的组合。拍卖人与送拍方、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方与拍卖品所有人/权利人/送拍方、送拍方与所有人/权利人等各方主体之间的诸多权利链条的授权、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均需通过书面合同形式予以明晰呈现。

  表:一般网络拍卖与NFT网络拍卖页面的对比

  (以NFT数字作品为例)

  其次,我们对比一般网络拍卖与NFT拍卖页面可以发现,NFT买受人购买成功后是无法获得实物/无形资产所对应权利的(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是NFT拍卖区别于一般拍卖的特点。目前NFT仍处于发展初期,公众对其认识尚浅,没有实现权利转移的NFT并没有实际价值,以拍卖形式发行NFT很可能导致NFT最终成交价格虚高。若竞买人未能充分了解NFT拍卖市场,对NFT购买后对应实物/无形资产权利归属存在误解而以高价参与竞拍,后续各方之间容易就保证金退还、款项支付、实物/无形资产权利归属相互扯皮,引发纠纷。

  防患于未然,更为稳妥的做法是将“不转移权利的声明”在拍卖页面以更明显的格式作特别提示,在竞买人未仔细阅读前,不得操作进入下一步竞买程序。

  NFT网络拍卖存在不确定性,资质合规、权责明晰、拍卖活动规范是风控要领

  纵观拍卖行业发展,以往拍卖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拍卖,随着NFT的流行,是否会给传统的拍卖业带来更多新鲜的血液,亦或因拍卖形式类似金融活动而引发拍卖业的整顿?

  从NFT自身发展视角看,NFT网络拍卖将会成为国内网络拍卖界长期的宠儿还是将会与虚拟货币ICO一样在国内全面禁止,亦或发展为更高准入门槛的拍卖,尚存在不确定性。

  本文意在给计划涉足NFT网络拍卖领域的各大公司提个醒:在遵守既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取得平台必备资质、制定好权责明晰的书面合同、规范拍卖活动是降低自身法律风险的最佳策略。【钱梦蝶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责任编辑:小仙女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法治中国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