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宝典 法眼 生活 司考 图片 文书 律师 咨询

汽车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汽车 数码 法治 消费 娱乐 教育 热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看德国宝沃汽车如何引领行业潮流

来源:未知 作者:天兵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2-27 14:54

  如今,几乎所有汽车企业的三年或五年战略规划中,SUV车型规划、年轻化战略、新能源汽车战略、无人驾驶布局等成为屡被提及的关键词,不管是跨越时代的新兴技术突破还是设计审美的跃进式变革,所有的改变无一不基于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差异化需求。在汽车界看来,随着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车企对产品的综合性能要求也就更加的苛刻,无论是工艺、品质、性能、空间、油耗、环保还是安全等,都成为缺一不可的要素。在此背景下,强调性能、品质乃至服务的汽车品牌将在未来格外受到市场欢迎。

  德国宝沃汽车自2016年北京车展首款SUV车型宝沃BX7上市后,凭借一系列的动作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当年内订单就突破5万台,至今也依旧被业界津津乐道,甚至被部分企业作为案例深入研究。在近日的宝沃汽车品质与服务沟通会上,德国宝沃汽车再次向公众详细阐释了其在品质与服务上所做出的创新实践,也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业界关于宝沃能够快速获得消费者关注和信任的种种疑问。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行业首推“终身质保政策”

  2016年11月29日,宝沃汽车推出“终身质保政策”,成为行业首家提出这一承诺的车企。这一服务政策的提出,意味着宝沃汽车将打破行业内的常规,让所有德国宝沃车主都能够享受到前所未见的“终身质保政策”。很显然,德国宝沃提出这一服务政策,说明了对其自身品质的高度自信,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消费者实现终身用车无虑,提升对品牌的信赖。在德国宝沃汽车率先提出“终身质保政策”后,一些其他新晋品牌纷纷效仿,形成了行业内的一股新势力,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汽车企业加入阵营,“终身质保”有望逐渐成为行业标准。

  工业4.0理想国 德国宝沃汽车智能工厂的在华实践

  近年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工业4.0更被政府及企业所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曾说,中国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此时,如何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或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促使汽车“制造”走向汽车“智造”,成为一场具有启示意义的硬仗。而宝沃汽车很可能是这场硬仗的先锋。2016年6月,借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契机,德国宝沃汽车与SAP集团战略合作的中国落地合作协议在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正式签署,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德国经济能源部长马赫尼西共同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签约仪式。此次签约标志着中德工业领域合作日渐加深,同时标志着在SAP的鼎力相助下,德国宝沃汽车正式成为中国乘用车行业首个“德国工业4.0”的实践案例。

  在全球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下,德国宝沃通过数字化工厂、柔性化生产线以及协同化制造,以强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最大程度实现工业4.0模式下的智能制造。工厂产能达到每年18万台,最大产能可以实现每年36万台。德国宝沃汽车还凭借其在华“工业4.0”智能工厂和生产系统的成功应用,成为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合作的重要落地成果之一,并入选为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

  开拓汽车产业新可能 宝沃汽车的全球智慧

  产品品质是车企的立身之本,为了过硬的品质和创新的服务,除了自身体系建设外,德国宝沃似乎也在通过引入全球供应商的智慧,让“触手可及的豪华”驾驶体验成为现实。目前,宝沃已经与包括FEV、大陆、ZF、AAM、博格华纳、SAP、BOSCH、FAURECIA、舒勒在内的国际顶级技术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其中,通过FEV合作,共建动力总成产品技术研究院,开发全新动力总成和打造绿色节能产品;与BOSCH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部件系统、柴油发动机共轨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电子驱动系统、起动机发电机系统、转向系统等方面;去年,宝沃汽车还与FAURECIA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包括座椅总装、骨架、发泡、面套等工艺在内的全新工厂,未来德国宝沃汽车在全力保证BX7产品质量的同时,其产品舒适性也将得以大幅升级。此外,德国宝沃汽车还与“SAP、BOSCH”携手打造“智能电动出行解决方案”,这一关键技术未来还将引入到宝沃BX7新能源产品中。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品牌林立,很多人把凭借创新概念或低价策略的新晋品牌称作市场“搅局者”,然而不断在消费者真正在意的痛点处提出创新并勇于实践的车企,更应称得上是“破局者”,他们不仅保证了市场的活性,还打破了行业的局限,甚至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行业的未来走向。如果以宝沃汽车为代表的新晋品牌能够延续为消费者需求量身打造产品的思路,并保持住去尝试、突破、实践甚至越级而上的勇气,他们未来成为行业的“定局者”,似乎也并非没有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联系邮箱:804 14 447 0@q q.c om
责任编辑:天兵

Copyright © 2015 法律中国门户站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技术支持:法治中国

电脑版 | 移动版